倒计时榜

非遗技艺|金箔锻造技艺——30000次捶打下的艺术。

Less than a minute to read

▲龙潭镇(图源:进士坊88号)

后由于中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轻工业品的出口反而得到重视,金箔和金线的生产得到了重视。1976年,江宁县锦线金箔厂还带着金箔首次跨出国门,给当时的苏联克林姆林宫贴金,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白金汉宫(图源:非遗大数据平台)

金箔锻造工艺特色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独特,技术要求很高,保持了传统的冶炼、打制等多种技艺,从古到今,一直为手工捶制,是中国特种传统工艺。南京金箔色泽纯正,厚薄均匀,经久不变,其锻制技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金箔生产传统技艺。

金箔的锤艺是有讲究的,打开工序须两名工匠对坐,上手掌小锤,执掌翻纸、移位等技术要领,要求“叠得起、推得着、吃得开、喂得进”。下手抡大锤,重八斤,要求“举锤擦耳,落锤擦胸,上下一线,锤正鼻梁开子的技术标准是要打得均匀,呈蟹壳状。

▲王必生大师与他的搭档葛义根大师(图源:拍吧拍吧)

经锤打出来的南京金箔,具有色泽纯正、厚薄均匀、薄如蝉翼、软似绸缎、的特点,南京金箔永不变色,收藏数百年依然灿烂夺目。

▲金箔太阳神鸟纹 厚度只有0.02cm(图源:非遗大数据平台)

现代的金箔艺人将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使传统金箔锻制技艺更加灿烂辉煌。用科学方法制作生产出锤打金箔最为关键的衬托纸,品质更加稳定。

金箔锻造工艺流程

▲金箔锻造技艺流程图(图源:大蓝鲸服务号)

黄金比:从金库中取出原料黄金,根据产品品种的特殊要求,加入定量比例的银铜元素,使其符合适当含金量。

▲黄金锭(图源:织梦岭南粤剧主题系列活动)

化金条:将配比好的金箔料放入堆锅,用长铁丝夹将其夹入马沸炉中般烧,使金熔化并使掺入的微量元素均匀地进入其中。漆溶析出,将金水倒入长25cm、宽3cm、厚1cm的铁槽内冷却,使其成为金条。

拍叶:将冷却后的金条用拍叶锤拍打,锤打成薄如纸张的金叶。即人工将金条锤扁,放入炉内沾火,约15分钟后取出放入茶叶水内浸泡,取出晾干,再锤打,连续8—9次,拍好的称为金叶。之后,将其裁剪成4cm见方的金叶子,每120张为“一作”,总重约60克。

▲金箔(图源:非遗大数据平台)

做轮子:用薄竹刀将金叶子切成1cm见方的小片,称为金捻子。每张金叶子可切成16枚金捻子,“一作”可切成1920枚。

落金开子:先裁开子,即将20cm见方的乌金纸一裁四开,变成10cm见方的乌金纸,俗称金开子。然后,对金开子进行加热,俗称炕火。炕火时,将金开子放进竹丝编的笼子里,放在盖有一层牛皮纸的炭基炕上炕。

沾金捻子:将金捻子用指尖沾着放入已炕过火、10cm见方的乌金纸的中央,2张乌金纸夹1张金捻子,总层数为2048层,用牛皮纸包好备打。

▲金箔(图源:非遗世家)

打金开子:捶打夹有金捻子的乌金纸包,将金捻子打得更薄更开。打金开子的工具是一把重约2.5kg的檀木把倒护铁锤。打金开子的要求是绷紧绞紧,捻子丢平,拦头翻身掉边打,开子要打成蟹壳式,不叮不破不塘心。

装拜子:将“金开捻子“小心翼翼地用鹅毛趁口风挑起,放入有开子纸四倍大的乌金纸包内,此时称为家生。

炕统:将装好的家生放入炉内控温,保证其不受自然空间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旧时是用烧木炭的炉子,靠艺人经验来控制火候,而21世纪用电炉恒温控制。

打了戏:打了戏是南京金箔锻制中的最后一道锻打工序,也是金箔锻制技艺中难度最大、技术含最最高的一道工序。“了戏”是南京方言,意思是没有戏了、结束了。

▲金箔(图源:非遗世家)

如今,南京的金箔产量占了全国金箔产量的70%,全世界金箔产量的60%。小到网红金箔冰淇淋,大到金碧辉煌的庙宇,处处都是南京金箔的身影。

▲金箔咖啡(图源:非遗世家)

2006年5月20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6。

金箔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必生,男,1951年出生,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必生大师(图源:大蓝鲸服务号)

21岁的王必生进入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开始学习人工打箔技艺。1973年工作,拜师傅谭柱石(省工艺大师)为师学打金箔,从进厂到今天走过了学徒至熟练打箔及工艺传承人的艰苦磨炼历程。

▲年轻时的王必生大师(图源:进士坊88号)

当时,金箔工艺的生产关键是人工打箔,将金块人工锤打成只有0.12微米厚的金箔,需要挥锤数万次以上,遵循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要求苦练基本功。

这对当时的王必生来说,吃再多的苦都必须咬牙挺住,那时家里实在太困难了,至今他还能记得3年学徒期的工资:第一年拿了14元,后两年分别拿了16元和18元。上世纪90年代初,人工打箔逐步被取代,单位效益开始下滑,很多人纷纷到外面觅活,王必生留了下来。他的想法也非常朴素:“师傅在,我怎么能走呢?”

▲王必生大师和他的师傅谭柱石大师(图源:进士坊88号)

在之后的学习中,王必生通过不断摸索和研究锤击的落点、锤路、自然环境(温度、湿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锻制技艺,为传统工艺的创新作出贡献。

▲《富春山居图》金箔画 王必生大师作品赠齐白石后人墨宝(图源:非遗大数据平台)

1991年,王必生参与制作的金箔在北京第三届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铜奖。并多次参加录制由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省电视台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节目,宣传“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王必生大师获奖照片(图源:进士坊88号)

2008年,荣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09年,王必生凭借精湛的打箔技艺被文化部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右1王必生大师(图源:进士坊88号)

目前,他也还在继续从事打箔技艺的传承授徒工作。为了传承金箔锻制技艺,王必生收了3个徒弟,其中有一个已经52岁,虽然也是打箔老师傅,但之前一直打的是银箔和铜箔;最年轻的徒弟也已30多岁。

▲王必生大师和他的徒弟们(图源:进士坊88号)

一门手艺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经年累月的坚守,也离不开他们对于极致的追求。

-END-

编辑:肖晓 排版:张小糖 审核:邹深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匠人百科、奇人匠心

图片来源:织梦岭南粤剧主题系列活动、进士坊88号、大蓝鲸服务号、拍吧拍吧、非遗解码、非遗大数据平台、非遗世家(特此感谢图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时效性网游活动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